美育浸润视域下大学生乡村执教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金卓伊永华陈俞晓
教育部关于美育浸润行动,旨在依托高校优质的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乡村中小学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推动中小学美育教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努力让贫困地区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高质量的美育教育。
通过这一模式,高校师生不仅为艺术教育薄弱的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的美育资源,积极推动美育事业和帮扶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锻炼和社会服务机会。
1. 美育浸润视域下乡村执教教学模式的创新
(1)构建“两模块三系列四维度”的“2+3+4”美育执教课程体系
对接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美育品牌,搭建包含两模块(音乐、美术)、三系列(非遗文化、文创产业、名师工坊)、四维度(师资、实践、硬件、助学)联动的美育课程体系。
结合当地艺术特色资源积极开发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制定个性化美育教学改革方案,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合他们的美育课程,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乡村学生的审美素养,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大力推动校内外艺术活动双向延伸,竭尽己能为学生创设美育浸润体验情境,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让美浸润心灵。
(2)以美育人、向美而行,构建“四位一体”美育执教协同机制
高校实施以大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资源优势,通过全方位的实践,形成科学、完善的“四位一体”化美育执教育人机制。
创新美育课程专业化师资团队,“政、校、行、企”协同形成美育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资源优势,由资深教师、外聘专家、教学专家、企业导师等构成的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合理、满足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改革需要的专业化师资、帮扶团队,形成共同推进美育执教精准帮扶工作新格局,全方位构建高校对口帮扶乡村美育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体。
(3)实践与服务并重,非遗工匠精神助力乡村共发展
大学生美育执教团队在致力于乡村支教活动的同时,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弘扬工匠精神,在乡村美化、乡村文化宣传、地方文旅建设、特色农产品包装等服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意与实用性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借助支教机会深入乡村,了解地方特色与优势,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量身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美化更新提升服务。这些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学生调研、设计、营销、沟通、协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他们的工作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建设美好乡村增添了新价值,实现了美育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贡献了青春和智慧。
2. 大学生乡村执教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成效经验
(1)美育资源精准整合,助力乡村教育脱贫攻坚与振兴发展
通过大学生执教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精准实施,高校成功地将优质美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造血式”帮扶,服务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乡村学校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发展,为教育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并通过开发结合河南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举办各种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内容,同时针对地方乡村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助力农产品品牌推广以及乡村振兴。
(2)探索“高校+乡村”融合育人模式,形成美育浸润教育新格局
通过项目的深入实施,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高校+乡村”互利的美育浸润教育新格局。高校带领下“政、校、行、企”协同发力不仅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的美育资源和艺术服务,还通过探索“高校+乡村”的融合育人模式,进行“一体化”研究与服务设计,助力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努力形成一套符合乡村中小学实际的美育课程和特色美育课堂。为帮扶地区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这一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美育浸润显成效,推动乡村中小学美育文化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乡村振兴的作用,建立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依托高校美育专业和学生力量,支持乡镇、农村学校,特别是师资力量短缺、艺术课程开课不足、配套硬件不足、实践实训经验不足等问题,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精准帮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教育。
高校大学生提供“上门式”美育帮扶教育提升计划,为乡村美育建设解决了师资力量短缺、艺术课程开课不足、配套硬件不足等问题,乡村中小学艺术实践活动提质提优,乡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行动使贫困地区学生了解到基本的艺术技能和美育知识,极大提升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美丽乡村文明建设新气象。
项目名称:
河南省第二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协同型”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研究》(立项号:豫教【2024】05898);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省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课题号:2024YB0583);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服务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CANFZG24438)
作者简介:
金卓,男,1983.02,汉族,辽宁省沈阳市,博士研究生,院长/教授,艺术设计战略研究
伊永华,男,1996.09,汉族,山东省临沂市,硕士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副教授,文化产业管理
陈俞晓,女,1991.07,汉族,河南省洛阳市,博士研究生,教师/讲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